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东汉末年的名将马援。马援一生为光武帝刘秀打天下,战功赫赫,但因为违反军令而被削职为民,终生未再担任官职。他是一个纯粹靠战功起家的将领,虽然为官的时间并不长,但他的威名却成为历代追慕的对象。马援晚年倍感孤独,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皇帝不重用自己,却重用侄子马严。马援虽然年迈,但仍然怀有一腔报国之志,于是决定到南疆去隐居,至死都不返回中原。当时有一位相士对他说:“你虽然名字中有’(两匹马)’,但死后却会’(骨肉分离)’。”马援当时并没有在意,但这位相士的话却应验了。因为南疆五十多个郡县都有他的后人,当他去世后,家人为了避免骨肉分离,将他的尸体用马皮包裹起来,运回故乡安葬。此后,“马革裹尸”就成为了一个成语,比喻不畏艰险,英勇奋战,死在战场上。

典故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

马援伏波

马革裹尸,即用削制好的皮革包裹着尸体。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”,将士以浴血沙场为荣,用马革裹尸表明甘愿为国捐躯的斗志。

历史发生在公元41年,马援因为骁勇善战,又领兵快速平定了边境叛乱,备受汉光武帝刘秀的赞赏,被册封为伏波将军。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

马援衣锦荣归,回到京都洛阳,收获了无数亲朋好友的奉承话,不胜烦扰。其中有位以智谋出名的同乡孟翼也夹杂其中,马援皱了皱眉头问他:“我以为先生是不一样的,应该有些话要教我。怎么如同他们那边跟风附和,一味地只夸奖我呢?”

孟翼面露尴尬,羞愧得无地自容,一时无言以对。马援顿了顿继续说道:“昔日汉武帝时期封赏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疆扩土,足足拿下了七郡之地,也才得到数百户封邑。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

我这微末浅薄的功劳竟也被封赏伏波将军,还食邑三千户,奖赏大大超过了功劳,我如何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,先生何不在这方面教教我呢?

如今,匈奴和乌桓尚且盘踞在北边,我打算请命前去去击溃他们。男儿大丈夫理应战死在边疆荒野之地,用马革包裹尸体带回家乡埋葬,怎能贪生怕死,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面前呢?”

孟翼听后,也为他的一腔热血所打动,坚定跟随其后。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

于是,在洛阳呆了不到一个月的伏波将军马援,再次领兵北上迎战匈奴和乌桓。在生命倒计时来临前,62岁的马援依旧领军出发,前往平定五溪蛮叛乱,终因暑热疫病死于军中。

东汉老英雄马援的凌云壮志,让后世无数人感同身受。远的不说,就说马援的后代,三国时期的马腾马超父子,就以身为伏波将军马腾的后代为荣。一世枭雄曹操,被马超追赶不得不割须弃袍,恨恨道:“马儿不死,吾无葬身之地也!”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

可惜的是,马超虽然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,却因刘备的猜忌没有多少领兵出战的机会,更别提马革裹尸,最后郁郁而终。

由此可见,在古代,但凡想要报效国家、为国捐躯,也需得到上位者赏识任用才行。
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uaxinbiji.com/25502.html
(0)
上一篇 2023年 5月 9日 上午8:12
下一篇 2023年 5月 10日 上午8:54

猜你喜欢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